新单保费大增,赴港投保回温!区域地位强化,港澳保险迎新机? 原油成本回落 px成本上涨 因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等12项案由,渤海银行被罚没超1700万元 3月14日财经早餐:硅谷银行倒闭刺激避险情绪升温,黄金创一个月新高,白银飙升超6% 每日金选|3天2板,容大感光回应公司光刻胶存在技术瓶颈;华中数控拟定增募资不超10亿元;牧原股份新能源业务有进展;东方中科并表净利同比大增407%,扣非亏损1个亿 最新数据!2022年财险公司盈利改善 但预计今年车险出险率提升 保险业投资端继续承压 本周又有两只新能源REITs将发行,公募REITs战配比例高引发关注 美国CPI秘籍是“交易弱数据”,一览全球186个国家/地区通胀排行榜 商用车市场正快速恢复:全年销量或可实现400万辆,出口成车企重要着力点 FDIC前主席敲警钟:继硅谷银行之后 还可能有更多银行倒下! 传递金融温度 共筑诚信消费环境 风口金选|硅谷银行破产连带伤害生物科技行业,百济神州、九安医疗、药明生物、康龙化成、凯莱英等港A股10余家公司紧急回应市场关切 三联锻造净利连升背离现金流 毛利率降新能源拓展不足 IPO观察|德馨食品:能从新茶饮供应商上市潮中“卷”出来吗? 元宇宙新鲜事|《可信虚拟人生成内容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制定工作启动 苹果内部对AR/VR头显发布时间仍存分歧 风口金选|五大维度考察六连板金海通,研发实力处于什么水平?二级市场为何热烈捧场? 拟发超700亿元!可转债发行升温,不惧市场震荡|掘金可转债① 火箭发射频频失败 日本专家甩锅:被中国“用意念干扰” 2023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 以场景创新促进AIoT规模化落地 AI好产品的三个关键是易决策、轻交付、好口碑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反诈宣传进乡村 金融惠民暖人心 SVB危机余波未消 分析师们献上定心丸:对亚洲影响有限 汽车降价涟漪持续扩散,奇瑞集团全系跟进 日本期货市场报告(3月13日) 田洪良:3月13日主要货币短线操作指南 IPO观察 | “温氏家族”携筠诚和瑞“闯关”创业板:“收购项目”次年“爆雷”、发生安全事故致一名员工身亡、关联交易频发 维信诺:高端渗透与国产替代并进,手机OLED份额跃居全球前三 邦达亚洲: 欧洲央行加息预期升温 欧元冲击1.0700 国学金融讲师团:一周市场分析 3月13日汇市观潮:欧元、英镑和日元技术分析 ChatGPT带来的法律挑战 预期起伏,债市走强,“资产荒”行情再临?| 固收首席论市 春风送暖传书香,拼多多“为你读书”公益行动走进内蒙古赤峰 收评:两市走势分化沪指涨超1% 权重蓝筹纷纷走强 公募增配信用债,市场再现黑天鹅,硅谷银行破产波及债市 盘点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始末:“黑天鹅”究竟是从哪里来? 靴子落地?西陇科学公司、子公司担保未及时披露再收交易所函件 当AIGC遇上元宇宙,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开始了…… 实现车路协同落地应用须“对症下药” 兴业投资:非农重挫美元 硅谷银行破产雪上加霜 IPO观察 |乔锋智能IPO申请即将上会:去年12月被法院裁定冻结存款超200万元、多次用个人卡收“公款”、收款金额高达千万元 沙伊复交+重要活动助推,一带一路迎多重催化!机构称此类企业有望基本面和估值共振,这家公司"双重"受益丨研报plus 美国硅谷银行破产!浦发硅谷银行回应:有独立经营的资产负债表 惊蛰至 春耕忙 沪农商村镇银行金融春雨滋养田间地头 200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名单,中长期布局优质标的来了!行业分布集中,这类公司有望形成戴维斯双击|只炒消息 数字化转型下,贵州茅台不一样的节气“酒” 交银国际信托转让大河西城市棚改35.33%股份 湘潭城乡建设集团接盘 荣盛按下复产“加速键”,奋力抢工期,全力保交付 3月13日外汇交易提醒:硅谷银行事件弱化美联储加息预期,美元延续下跌,欧银加息预期提振欧元 技术赋能丰富产品 消费金融助新市民奔向美好生活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新单保费大增,赴港投保回温!区域地位强化,港澳保险迎新机?

“香港、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门的作用和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3月13日,新一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这样表示,用更坚定的语气向世界表达了对香港、澳门地区的肯定。

一直以来,作为中国重要的窗口和桥梁,香港、澳门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备受全球市场关注,香港保险市场也不例外。

然而,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香港保险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或来自于疫情,或来自于国际市场环境等。好在随着疫情的好转、消费市场逐渐回暖等,香港保险业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3月10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2022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据显示,期内毛保费总额较去年同期下跌7.7%,但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为21亿港元,同比上升200.3%,占个人业务总额1.5%。

虽然这一数据尚未完全反映出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后的情况,但仅看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加码的趋势,可以预料到通关后香港保险业的回暖势头,叠加新一届继续强化香港、澳门的作用与地位,不少人士也对香港、澳门保险业发展抱有乐观态度。

从香港保监局发布的数据看,2022年香港毛保费总额达5560亿港元,同比下跌7.7%。其实,出现这样的保费下降,早已在预料之中。

自疫情发生以来,防疫成为香港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防疫政策下,香港与内地的通关受到一定影响,赴港投保客流量和消费力不断下降。同时,受疫情、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冲击,本地居民对未来收入和财富增长信心下降,以及香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跨境销售和电子平台销售的规范和监督,提高了赴港投保门槛和成本等因素,这些均可能对香港地区的保费收入造成影响。

而观2022年香港毛保费总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因长期有效业务保费的下降所致。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总额为4914亿港元,同比下跌9.1%。

具体来看,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中,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保费收入为4126亿港元,同比下跌7.6%;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保费收入为283亿港元,同比下跌36.5%;退休计划业务供款为445亿港元,同比上升1.3%。

此外,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349亿港元,同比下跌19.1%,主要包括个人人寿及年金的非投资相连业务,其新造保单保费为1195亿港元,同比下跌11.9%;投资相连业务新造保单保费为149亿港元,同比下跌51.6%。

对于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跌,香港保监局称,主要是受部分产品的保费支付模式及2022年新造业务普遍下降所影响。同时,给付保单持有人的申索和利益总金额为2978亿港元,同比下跌了3%。

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从整体看,长期业务保费收入下滑,但香港保险市场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则呈明显攀升。

数据显示,2022年,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为21亿港元,同比上升了200.3%。对于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收入显著大增的原因,香港保监局称,这主要是因个别保单以及2021年基数较低而显著回升,占到个人业务总额近1.5%。

另据披露,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约95%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笔过支付),终身寿险、危疾及医疗保险分别占保单的份额为41%、32%和19%。

2022年内地与香港尚未完全通关下,香港保险市场来自内地访客的保费收入就大幅提升,这足以说明内地客户对于香港保险市场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事实上,除香港保险受内地访客青睐外,近年,澳门保险也成为部分内地人士的投保选择。据澳门金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至9月30日,澳门人寿保险新单保费为272.42亿澳门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内地访客赴澳投保49亿澳门元,同比增长73%。

谈及赴港买保险,很多消费者或许并不陌生,多年前赴港购险就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不过,整体来看,近年来,内地访客赴港购险也经历了一段从走热到退温,再到逐步回暖的过程。

有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期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分别为63亿港元、99亿港元、149亿港元、244亿港元、316亿港元,在香港地区个人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分别为9%、12.8%、16.1%、21.4%、24.1%,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6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达到最高,为727亿港元,在香港地区个人新单保费中占比达到40.6%。

但随着2016年赴港买保险达到最热潮后,赴港投保开始退温。2017-2021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分别为508亿港元、476亿港元、434亿港元、68亿港元、7亿港元,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分析背后的原因,既有监管政策的因素,也有一些社会事件等带来的影响,当然,这其中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赴港买保险热度下降后,对于香港保险市场来讲,可谓损失了一定的业务量。不过好在随着疫情的好转,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保险业又迎来了面向内地的发展机会,香港监管层面也在积极响应这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到其中。

2022年12月,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还发表了《香港保险业的发展策略蓝图》,不仅对国际巨头抛出了“橄榄枝”,还表示将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竞争优势,推行积极进取的政策措施和便利发展的法例,把握“双循环”策略契机,促进保险业融入国家大局等。

而且,当前已有不少内地险企积极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如2021年9月,泰康人寿获批设立泰康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太保寿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2019年8月,中国人寿(601628)再保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等。水滴也在近期加速香港保险市场的布局,一边将其在香港拥有的持牌保险经纪公司更名,一边大力招兵买马。

再从赴港投保情况看,随着2月6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全面通关,大批内地游客开启了赴港旅行。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月已有逾62.8万名内地旅客访港,为2022年同期的75倍,仅全面通关后的第一周内,内地访客数量便超过了20万。可以预见,随着内地访客的增多,赴港投保也将迎来新机遇。

那么,香港保险加速回暖、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升温后,会否进一步带动澳门保险业发展?

对此,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安光勇日前对相关媒体表示,香港保险业回暖后,澳门保险业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推动影响,尤其是在内地客户需求方面。但相对于香港保险市场,澳门保险市场的规模较小,产品类型相对而言较为单一,对于投保人来说,购买澳门保险适合于对投保金额较小、需求简单、保障风险较低的客群。

随着疫情的好转,香港、内地两岸全面通关,香港保险市场或将加速走出阴霾,迎来曙光。

一家香港保险公司资深代理人就对『A智慧保』表示,香港保险在大陆的热度已经延续近十年,曾一度令无数大陆消费者趋之若鹜,如今陆港再度通关,在大湾区深度融合背景下,布局香港的逻辑再清楚不过。

不过,随着赴港投保热情再度升温,有专业人士也提出,在保险服务方面,亦需紧跟客户需求。例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区域执行总监及荣誉顾问容永祺就针对香港保险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指出,在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于大湾区成立前,在香港投保而居住于内地的港人或内地居民,当他们保单到期或中止保单,在取回保单现金总值时;或当他们遇上意外、危疾、死亡时办理理赔而取得的赔偿款项时,他们的相关钱款通常被悉数存入香港的银行户口,难以汇入他们内地银行的个人账户,使得投保人或受益人在内地生活时,未能有效应用在香港取得的保单现金总值或理赔款项。

而这样的现状恐也将造成投保香港保险的内地人士的保障形同虚设。同时,除了加重投保人或受益人应急的经济负担外,地方政府或还需为他们提供额外的照顾或福利(如提供医疗服务、养老安排或家庭照顾等),这样一来,也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务负担。

为此,容永祺建议在香港寿险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及运作前,宜先确立让香港保单现金总值或理赔款项有效汇回内地银行个人账户的机制,以增强社会保障及减少外汇流失。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建议,应加快建立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以改善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发展的落后局面;其次,加快研究跨境销售保险产品的可行性。

可以想见,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香港保险业加速国际化发展,以及我国新一届政府进一步强化香港、澳门的作用与地位,香港、澳门保险市场与内地的链接将更加紧密,继而带动香港、澳门保险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