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始末:“黑天鹅”究竟是从哪里来? 靴子落地?西陇科学公司、子公司担保未及时披露再收交易所函件 当AIGC遇上元宇宙,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开始了…… 实现车路协同落地应用须“对症下药” 兴业投资:非农重挫美元 硅谷银行破产雪上加霜 IPO观察 |乔锋智能IPO申请即将上会:去年12月被法院裁定冻结存款超200万元、多次用个人卡收“公款”、收款金额高达千万元 沙伊复交+重要活动助推,一带一路迎多重催化!机构称此类企业有望基本面和估值共振,这家公司"双重"受益丨研报plus 美国硅谷银行破产!浦发硅谷银行回应:有独立经营的资产负债表 惊蛰至 春耕忙 沪农商村镇银行金融春雨滋养田间地头 200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名单,中长期布局优质标的来了!行业分布集中,这类公司有望形成戴维斯双击|只炒消息 数字化转型下,贵州茅台不一样的节气“酒” 交银国际信托转让大河西城市棚改35.33%股份 湘潭城乡建设集团接盘 荣盛按下复产“加速键”,奋力抢工期,全力保交付 3月13日外汇交易提醒:硅谷银行事件弱化美联储加息预期,美元延续下跌,欧银加息预期提振欧元 技术赋能丰富产品 消费金融助新市民奔向美好生活 银河期货首席策略分析师 | 硅谷银行破产,对金融和期货市场有什么影响? 呈元科技完成数千万美元融资,加速打造AI+合成肽药物研发平台 中国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完成国内首个算网SPN T-SRv6跨域编排试点 对冲基金大佬阿克曼:更多银行可能倒闭 2月金融数据解读:社融好于预期,居民短贷高增 樾见西贵 始于天元 北京城建“龙樾系”全新样板间,焕新四环西贵之地 腾讯再申请微信刷掌商标 图案与之前不同 大模型AI掀商业银行“头脑风暴” 人工智能能否重塑银行核心竞争力? 从植物基盖开启“种草”循环,伊利金典发起“中国有机种草节” 银保监会整顿房贷转经营贷乱象!有银行已准备行动,中介转贷高利神话幻灭 厦门国际银行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助农直播 助销八闽特色商品千余单 服务老人儿童 长虹虹魔方率先推老人电视及学习电视 “21大连万达MTN001”于3月13日起进行回售 并上调利率至6.6% 龙光集团获纳入沪港通及深港通股票标的,3月13日生效 大幅加仓!欧洲资管巨头出手,增持中国核心资产! 最后半天拯救窗口!硅谷银行倒闭震荡波未停 全球监管商量对策 沪深港通股票范围扩大 标的名单调整今日生效 巴菲特又卖对了?车圈降价潮突袭,基金经理最新解读,这个热门赛道贝塔或已见顶 金融数据利好持续超预期!两会后A股走势如何?十大券商策略来了 全美炸锅!硅谷银行再爆猛料,爆雷前抢发年终奖?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嗜血"收购刷屏:狂砍40%!英国坐不住了? 凝聚起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力量——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扫描 SVB“援军”来了!美联储出手托底 储户可取回全部存款 硅谷银行破产,对A股有何影响?机构火线解读 上周ESG公募基金全线回调泛主题主动型相对稳健 风口金选|甲流来袭,一人份检测试纸60元被指割韭菜 A股这些公司推出新冠/甲流/乙流三联检产品 福岛核事故12周年,日本排海计划遭国内外反对 头部晶圆厂纷纷扩产 半导体设备或将成为本土化焦点 有点难!亲测买个人养老金保险:银行APP上架产品少,自营平台也可能卡在支付环节 对造假“露头就打”确保统计数据清清白白 每周金选|中核钛白全资子公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致5人死亡;特变电工1-2月净利同比增长73%左右;爱旭股份扭亏为盈 每日金选|广立微加入UCIe产业联盟;国立科技变更证券简称为“泉为科技”;永兴材料净利润同比大增612.42%,盐湖股份、川宁生物净利润分别增超200% 带你回顾“代表通道”上的“好声音” 前中物院工程师创办的盛景微科技 因科创实力两次遭上交所问询 竺延风被免职:东风汽车走近“机会之窗” 湖北超级购车补贴震荡波:BBA白菜价传言四起,“国六A”标准倒逼传统车企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盘点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始末:“黑天鹅”究竟是从哪里来?

财联社3月13日讯(编辑 潇湘)拥有40年悠久历史的硅谷银行,从上周最初的爆雷到倒闭,只经历了40多个小时,就酿成了2008年以来美国最大的一宗银行倒闭案。全球各国监管机构、科技企业和主要投资者不得不火速在周末开展紧急行动,制定救助方案以应对硅谷银行的倒闭。

而随着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周末终于就为硅谷银行储户存款托底一事达成一致,全球投资者或许有闲暇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

这次硅谷银行飞出的“黑天鹅”究竟是一个孤例,还是整个美国银行业大厦将倾的先兆?

目前来看答案是,一些所有银行都可能遇到的极端问题都被硅谷银行不幸地碰上了,而与此同时,该行自身也面临着不少特殊的情况。如果真要追溯过往,那么它的命运可能早在几年前全球疫情爆发、金融狂潮席卷美国时,便已注定……

(硅谷银行成为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破产案)

福兮祸所依:硅谷银行的隐患早已深深埋下?

在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各国决策层竞相注水救市后,硅谷银行遇到了一个可能让许多人感到羡慕嫉妒的问题:手上的客户资金太多了怎么办?

根据业内汇总的数据显示,该行存款总额在2020年6月-2021年12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从760亿美元膨胀到了逾1900亿美元。这种翻倍增长的态势甚至让诸如摩根大通这样的大行都望尘莫及。

在此期间,由于融资成本极低,不少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科技企业掀起了IPO热潮,并获得了巨额的融资支持,以零成本获得了大量的贷款,这些都反映在了硅谷银行的账面上。

通常而言,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便来自于在存款和贷款之间“吃息差”,但其时美联储正处于零利率水平,银行利润被压缩得十分有限,而硅谷银行自身放贷的速度也明显跟不上客户存款的增长速度。

为了取得更高额的利润,硅谷银行开始选择用部分“无息负债”——客户存款,购买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小的美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当时看来,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因为这其实也是许多银行的一个主要选项。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银行大量投资于虚高评级的证券化有毒资产不同的是,常被视为无风险资产的美债和MBS,显然是银行业和金融圈普遍认可的安全优质资产。

硅谷银行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Greg Becker在2021年5月接受采访时甚至曾自豪的表示,“我总是告诉别人,我相信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银行首席执行官职位,甚至可能是最好的CEO岗位。”

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硅谷银行当时几乎相当于挖了一个坑,并一头把自己埋了进去。

投资组合的“期限错配”成为危机背景

事实上,在当时几乎美国所有的银行也都把资金大量投向了去年下跌的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但硅谷银行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其做到了一个相当突出的水平:该行上述的无风险投资组合膨胀至了总资产的57%。相比之下,在美国74家主要银行中,没有一家银行超过42%。

而最终,美联储过去一整年的大幅加息,令硅谷银行的决策层始料未及。

自从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启动了本轮40年来罕见的激进加息之旅——短短一年时间就将利率拉升至4.5%-4.75%,市场本月早些时候什么预计联储加息将持续到2023年底,利率水平可能逼近6%,这使得市面上的美债收益率普遍升至了4%以上,导致当初大量买了收益率仅为1%左右的债券的硅谷银行面临巨额浮亏。

尽管硅谷银行所持有的证券都几乎没有违约风险,但是问题在于,它不幸买在了“最高点”——在通胀高企与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硅谷银行持有的各类证券的加权收益率均大幅低于这些证券近期的利率,挤压净息差附带巨额浮亏。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商业银行购买固收产品,大多是以区分为可供出售(AFS)资产和持有至到期(HTM)资产来做会计处理。而硅谷银行持有的大量固定资产被计入了HTM,其流动性远不如AFS。

根据硅谷银行提供的10-k文件显示,截止2022年12月31日,该行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为1200亿美元,这些投资大致分成两个部分:其中AFS的规模为261亿美元,HTM的规模为913亿美元。这不仅加大了期限错配,还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

硅谷银行上周三在最初表示将筹集22.5亿美元资金时就宣布,在出售一大批债券后出现了18亿美元亏损。而数据显示,硅谷银行的未实现净亏损在2022年底其实已飙升到了160亿美元。

这一水平已完全抹去了该行的所有账面权益。

大量科创企业存款流失才是黑天鹅触发器?

正如同我们上文所说的,投资组合“期限错配”的问题其实在疫情后很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都普遍存在,但是为什么这一次,最先爆雷的会是硅谷银行?它究竟有何特殊之处?硅谷银行的困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这或许才是人们当前最为需要深思的问题……而这也许就不得不提硅谷银行特殊的客户构成结构了。

所有银行都担心因为利率上升导致储户外流,但大多数银行的客户群分布广泛,既有个人,也有企业。当企业存款减少时,个人存款未必会同步减少,反之亦然。而硅谷银行之所以在前期的客户存款激增中一马当先,眼下又在这波破产潮中首当其冲,答案就在于其主要客户是科技新创公司。

作为一家高科技商业银行,拥有40年历史的硅谷银行的经营策略是服务于初创企业,或者说从那些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吸收存款,后期业务范围扩大至风险投资基金的银行融资服务。

换言之,硅谷银行不是服务于普通的个人或者企业的银行,而是服务于高科技初创企业及其背后的风险资本的银行。这一客户群体的单一性,令其在行业风向转变时,显得尤为脆弱……

当热钱涌动时,硅谷银行的存款也随之爆炸性增长,但当流动性收紧、科创企业投融资熄火,情况则呈现了两级反转。美联储过去一年的快速加息,导致全球科技初创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融资渠道日益枯竭,股价则一路下跌,但公司经营和研发仍得继续,这显示只能持续消耗它们硅谷银行的存款。

数据显示,硅谷银行的存款自2022年3月触顶后就一直流出。2022年全年存款总额累计下降了160亿,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特别是活期无息存款由1260亿骤降至810亿,大大增加了负债端的利息支出压力。

存款越来越少的硅谷银行为了充实资产负债表,只能亏本低价抛售曾高价购买的债券,乃至不得不增发股票来自救。

与此同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最多只能为25万美元的银行存款提供保险,而硅谷银行的客户资金则要庞大得多——这意味着存入该行的资金中很大一部分是无法获得保险的:监管文件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这部分资金占到其国内存款的逾93%。

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敞口并没有发出任何警讯,但当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时,挤兑压力无疑也就变得更为严重……这显然也是储户在周四短短一天时间里,就试图从硅谷银行提取420多亿美元,并彻底将该行逼上了破产绝路的原因。

硅谷银行的风险会大范围蔓延吗?

迄今为止,多位华尔街人士仍普遍认为,鉴于硅谷银行与其他银行存在的不同之处,该行的破产和挤兑不太可能造成更广泛的银行业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美国主要的大银行而言。在美国监管机构周一出台了最新的救助托市举措后,风险和挤兑压力的外溢也料将整体可控。

丹斯克银行策略师Mark Naur就表示,最初的冲击消退之后,人们会开始意识到——硅谷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性质极为不同。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Manan Gosalia在最新报告中也写道:“硅谷银行面临的融资压力是非常特殊的,不应被视为对其他地区性银行的解读。”

与硅谷银行处于美国金融监管的边缘地带不同的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主要大型银行都需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并接受年度压力测试。在这些测试中,它们必须证明自己在各种负面经济情景下的持久性。他们的业务也与硅谷银行完全不同。

加拿大皇家银行分析师Gerard Cassidy指出,“从本质上讲,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下,硅谷银行用可变利率资金为长期固定利率资产提供资金。硅谷银行的存款和资产组合与其他所有排名前20的银行都有很大不同,在我们看来,这意味着其他银行预计不会遇到与硅谷银行类似的情况。”

高盛分析师在上周的报告中也认为,硅谷银行的危机不太可能从小型地区性银行蔓延开来。他们甚至建议投资者利用硅谷银行倒闭的影响,逢低买入美国银行股。

高盛的这份报告列举了三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首先,考虑到地区性银行仅占投资级债券市场的1.5%,小银行向大银行蔓延的风险微乎其微。

其次,即使是上述地区性银行在投资及债券市场上所占的一小部分也是多元化的,这部分债券共由15家发行人组成,没有一家银行负责超过20%的分配债券。

第三,高盛认为,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监管环境,美国或美国大型银行不太可能会因资产/负债错配或证券投资组合头寸集中,而出现资本或流动性事件的风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